目前分類:✤ 聲畫外的空間  [電影觀後感] (6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 

如果天堂唔喺外面……

Soul/ 靈魂奇遇記/ 靈魂急轉彎》觀後感

 

佛陀與Pixar

生命嘅長短有幾長? 80年?非也;60年?非也;唔會係一年啩? 非也。佛陀說:「生命嘅長短唔係以時間計算,係喺一呼一吸之間。」

人生嘅火花在於乜嘢?最有熱情嘅嘢?唔係;人生目標?唔係;夢想?唔係。Pixar話:「人生嘅火花唔係一直所追求緊嘅嘢,最重要嘅係,你要識得即興。」

《靈魂奇遇記》嘅故事係講:一個唔想面對人生嘅人,慢慢變到願意出世;另一個唔願意結束生命嘅人,漸漸接受死亡。而我認為兩者轉變嘅原因,都係佛陀同Pixar異曲同工所講「活在當下」。


幸福只係喺此時此處

文章標籤

青竹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電影的頭半小時,基本上是講述患有精神病的男主角阿樂,和他幻想出來的欣欣談情。正當我們都陶醉於輕鐵、鏡影、隧道所構成的甜蜜和美好,一段沉默的錄音竟然播出了殘酷和虛幻。而電影最精彩之處,莫過於男女主角在故事中後段的感情變化。

雖然戲名叫《幻愛》,但故事反映出最現實的愛情,因為我們大都像主角一樣,無法自我接納心靈最深處的陰影,只渴望別人來愛。而當找到一個人,以為可以藉著他獲得終生幸福的時候,這正正就是無盡痛苦的開始……

本文的前半部會嘗試剖析兩位人物的心理。在進一步探討之前,在此想先補充他們的童年經歷。

絕不夢幻的童年

男主角阿樂,由於曾患精神分裂症,自少遭受歧視,更被母親灌輸「除了媽媽,就沒有人會愛我」的思想,覺得自己談戀愛,根本是痴人說夢。

阿樂認定,自己是一個有缺陷的人。

至於女主角葉嵐的背景,因為電影沒有詳細交代,故只能靠對白猜想:葉嵐自小因缺乏母愛,加上不時被罰脫光衣服站在家門外,導致嚴重自卑和沒有安全感。由於光著身體,引起了有戀童癖好的母親男友黃叔叔的侵犯。在葉嵐向阿樂的剖白中,她說自己是「自願」被侵犯的。估計黃叔叔當時可能提供了糖果、玩具,又或是答應會愛錫她之類作「利誘」。儘管小葉嵐覺得出賣肉體不好,但她渴望「被愛」的慾望實在太大,故最終答應被性侵。隨著年數增長,美麗而聰明的她明白,只要利用身體,就能夠輕易取得想要的東西。所謂「一次污,兩次穢」,早已在「性」開了缺口的葉嵐,更易運用天賦本錢。表面上,這是滿足她的貪婪,底蘊是想掩蓋深心的恐懼。其實爭取更多東西,只是掙扎求存的方法。

葉嵐自覺,身體上有著永遠也無法洗清的污穢。

潔白無瑕的禁忌

文章標籤

青竹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舞中的時代思想

Mary Poppins Returns》觀後感

港台譯名:《 魔法保姆 》/《 愛‧滿人間

 

步出影院,筆者猶如聽了慈母在搖籃旁的温婉叮嚀和祝福,獲得一份充滿愛與希望的鼓勵。儘管聲線輕若柔絲,卻藏有強勁的生命力量。很高興在農曆的「新正頭」,看到這麼一套正能量滿滿的電影,可說是用兩小時為一整年充了電!

電影帶出的訊息極具生命的厚度,言簡意賅,可算是一部精讀版的人生指南。這指南介紹了好幾個幸福生命的重要元素:超乎邏輯的創意、參透人事的耐性、解決逆境的逆向思維、與逝者連結的愛、絕路中的希望、上天祝福的善念等。元素雖多,卻沒流於蜻蜒點水。有趣的是,電影內容與筆者近來接觸的「新時代思想」(下稱:New Age *[註1] )有不少契合之處,所以本文嘗試一邊分享戲中的四首歌曲,一邊進行電影與New Age的闡釋。

‧當代社會的「閉塞」

在現今過份重視左腦的邏輯社會,多數人認為不合理的事,絕不可能發生。所謂合理與否,常以權威(基本是科學)和自我經驗作判斷。

因此之故,當代教育的主要任務是訓練科學與邏輯,教所有人用合理的方法工作(其次才是生活)。所以,大部份父母都渴望孩子變得像片初的小主角一樣老成,從小就懂得如何實際解決問題,例如即使爸爸給的錢不夠,也能自行想辦法籌錢買東西。

文章標籤

青竹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 

空鏡1.png

 
 
 
幾句評論

枯木在冷酷的陽光下肅立,畫面移動的速度緩慢而沉重;一雙風箏在蒼涼的天際相依為命,其中一只緩緩離去,鏡頭死寂不動……這兩個電影空鏡,就好比千言萬語,靜默地訴說衰老的情感。全片的風格與節奏,盡見於此。

《伴生》紀錄三段長者與照顧者的關係,它們有一個共通點:長者皆是照顧者的負累。幾乎每一個片段、每一句獨白,皆展現出軟弱乏力,徬徨無助,鬱結難舒,無可奈何,悲從中來,灰暗絕望……其催淚的主因,更在於真實。看後,彷彿人生的終點是沒有答案,沒有出路,沒有希望。片末,女兒一嘗心願,成功帶父母入住酒店享受。儘管以此「喜劇」作結,但筆者仍相當懷疑這到底是一種希望,還是一沫稍縱即逝的泡影?因為歡眾預視得到,三人的生活,一天後就會打回原狀。

電影只提出了問題,沒有道出解決方法,但僅用一個多小時,就能在觀眾心上刻劃深邃的烙痕,已屬難得。別忘記,觀眾是坐於舒適的電影院座椅之上。筆者希望此電影能喚起公眾反思他人、親友、甚至自己將來的晚年照顧。

文章標籤

青竹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一念無明(1,2).png

 

坊間有很多關於《一念無明》反映之社會問題的評論,在此不贅。本文嘗試討論電影另一核心主題───因相愛而被傷害後,可以怎麼選擇?

兩段因果、對應的關係

劇中以兩段關係為主軸,一是母子,二是父子。明顯地,兩段關係都存在著愛,因為沒有愛,根本不生恨。然而,當事人非但不懂得去表達愛,更將自己所受的痛苦加誅在對方身上,最終在不幸中延伸更大的悲劇。

先說母子關係:母親呂婉(金燕玲飾)本是千金小姐,卻因命運下嫁卑微的司機黃大海(曾志偉飾)。後來海疏遠她,小兒子又拋棄她,再加上半身不遂及終日疼痛,使其內心充斥怨毒,認為全世界都虧欠了自己。即使大兒子黃世東(余文樂飾)悉心照顧,也絲毫未曾感激,因她認為這小小的補償永遠永遠無法彌補一生的遺憾!患上情緒病的蓉失去了自我,終日打罵兒子,只會把一切憤恨都發洩出來,然而不忿非但沒有絲毫減少,更伴隨她含恨而終。作為照顧者的東,看到血濃於水的母親,在精神和肉體受到的可怕折磨,本來已心如刀割,再加上蓉的惡劣態度,以及不准自己送母親去院舍的偏執思想,最終患上燥鬱症。

再談父子關係:過往因照顧母親,東承受極大壓力。接踵而來的不幸,間接令他痛失愛情,更被關在精神病院。兩年過去,東被接回社會居住,身為精神病康復者的他在社會受盡白眼,既有朋輩厭棄,就業又遇上困難。相對蓉近乎無理的遷怒他人,東有著更合情合理的憤恨理由───這一切都是父親多年來「拋妻棄子」的大錯!逐漸崩潰的東,開始拒絕接納自己的病,不願食藥,深宵坐在播放休台畫面的電視前,日間卻躺在死寂的床上哭泣,慢慢放棄自我。作為照顧者的海,一方面對於情緒病無計可施,一方面又渴望對兒子作出補償,終於跌進不能再逃避的執念漩渦之中,導致心力交瘁,瀕臨情緒病的邊緣。

這兩段情緒病人及照顧者的關係,既有因果關係,也有對應的意味。從因果關係來分析,母親的怨念令兒子患上情緒病,兒子的情緒病導致父親的失常。從對應關係來看,兩段關係有太多共通點。患病的東與以前的蓉一樣,心中充斥負面情緒,泣不成聲,整日怨天尤人,自我陷入一種混亂不清的狀態。往日令東最痛心疾首的行為,現在自己全都做盡。同樣,令人可敬又可憐的,都是照顧者始終不願放棄,誓言堅持照顧到底,最後堅持到連自己都陷入崩潰。縱然,兩段關係互相緊扣,但電影在結尾為這段近乎破裂的父子關係,保存了一點希望。這一點希望因一點差異而生,從這一點差異發展開去,可導致截然不同的結果。我想,近年流行的「四道」生命教育思想,可作箇中啟示。

四道人生。四點差異

文章標籤

青竹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 玩轉腦朋友  

   阿樂(樂樂)有討人歡喜的性格,又不斷推動劇情進展,是理所當然的主角。然而,若從故事的主題來看,阿愁(憂憂)才是全套電影的關鍵。在此想分享幾個有關她的感動場景:

     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*
阿愁看過總部內所有關於腦世界的資料,所以能指引阿樂該如何走出記憶迷宮,又知道抽象思維機器的危險和懂得嚇醒韋莉──孤獨讓人安靜,可以專心學習,而且歷史上很多偉大的想法,更是從獨處反思而來。

    *乒乓為「火箭」跌落懸崖而憂傷,阿樂只會說笑話哄逗,但絲毫沒有功用。阿愁則坐到一旁有耐性地聽他訴苦,成功帶來安慰──因為試過傷心,看到別人遇到同一情況,就像看到從前的自己一樣,不其然就會伸出援手。哀愁令我們明白別人的傷痛,唯當明白對方,才可分擔痛苦。換句話說,哀愁能產生關愛。

    *當韋莉離家出走,其餘三位情緒專員都無法制止她登車。當時連思維列車也停駛了,反映出腦部已無法正常運作。只有當阿愁來到,韋莉才恢復神智,因為她終於懂得傷心了──給予自己不快樂的空間,是面對負面情緒最恰當的方法。

文章標籤

青竹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