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念無明(1,2).png

 

坊間有很多關於《一念無明》反映之社會問題的評論,在此不贅。本文嘗試討論電影另一核心主題───因相愛而被傷害後,可以怎麼選擇?

兩段因果、對應的關係

劇中以兩段關係為主軸,一是母子,二是父子。明顯地,兩段關係都存在著愛,因為沒有愛,根本不生恨。然而,當事人非但不懂得去表達愛,更將自己所受的痛苦加誅在對方身上,最終在不幸中延伸更大的悲劇。

先說母子關係:母親呂婉(金燕玲飾)本是千金小姐,卻因命運下嫁卑微的司機黃大海(曾志偉飾)。後來海疏遠她,小兒子又拋棄她,再加上半身不遂及終日疼痛,使其內心充斥怨毒,認為全世界都虧欠了自己。即使大兒子黃世東(余文樂飾)悉心照顧,也絲毫未曾感激,因她認為這小小的補償永遠永遠無法彌補一生的遺憾!患上情緒病的蓉失去了自我,終日打罵兒子,只會把一切憤恨都發洩出來,然而不忿非但沒有絲毫減少,更伴隨她含恨而終。作為照顧者的東,看到血濃於水的母親,在精神和肉體受到的可怕折磨,本來已心如刀割,再加上蓉的惡劣態度,以及不准自己送母親去院舍的偏執思想,最終患上燥鬱症。

再談父子關係:過往因照顧母親,東承受極大壓力。接踵而來的不幸,間接令他痛失愛情,更被關在精神病院。兩年過去,東被接回社會居住,身為精神病康復者的他在社會受盡白眼,既有朋輩厭棄,就業又遇上困難。相對蓉近乎無理的遷怒他人,東有著更合情合理的憤恨理由───這一切都是父親多年來「拋妻棄子」的大錯!逐漸崩潰的東,開始拒絕接納自己的病,不願食藥,深宵坐在播放休台畫面的電視前,日間卻躺在死寂的床上哭泣,慢慢放棄自我。作為照顧者的海,一方面對於情緒病無計可施,一方面又渴望對兒子作出補償,終於跌進不能再逃避的執念漩渦之中,導致心力交瘁,瀕臨情緒病的邊緣。

這兩段情緒病人及照顧者的關係,既有因果關係,也有對應的意味。從因果關係來分析,母親的怨念令兒子患上情緒病,兒子的情緒病導致父親的失常。從對應關係來看,兩段關係有太多共通點。患病的東與以前的蓉一樣,心中充斥負面情緒,泣不成聲,整日怨天尤人,自我陷入一種混亂不清的狀態。往日令東最痛心疾首的行為,現在自己全都做盡。同樣,令人可敬又可憐的,都是照顧者始終不願放棄,誓言堅持照顧到底,最後堅持到連自己都陷入崩潰。縱然,兩段關係互相緊扣,但電影在結尾為這段近乎破裂的父子關係,保存了一點希望。這一點希望因一點差異而生,從這一點差異發展開去,可導致截然不同的結果。我想,近年流行的「四道」生命教育思想,可作箇中啟示。

四道人生。四點差異

所謂「四道」即「道愛」、「道歉」、「道謝」及「道別」。如果能在一生中做好這四件事,就可化解很多人與人之間的問題,其果效或許要比劇中所呈現的更為奇妙。

父子關係裏存在著母子之間沒有的東西,至少有兩樣:「道歉」和「道愛」。戲裏其中一幕,東到醫院去探望因意外受傷的海,兩人在花園對談,觸及很多彼此的傷痕,東終耐不住要爆發抑壓而久的忿恨,破口大罵海的無恥劣行:「當啊媽有事果陣,痛到要生要死既時候,你到底去左邊?」面對無法駁斥的指控,海知道已無退路,哭訴心頭的鬱結。儘管自覺已盡力應對,但明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,終於講出一句逃避了十幾年的說話:「對唔住!」接下來的一幕,東竟然背著有腳傷的海行上樓梯,又叫海不要再工作,暗示要供養父親。「道歉」,讓父子的恩怨得到化解的轉機。電影最後一幕,雖然海誤以為東想將小男孩拋下樓,但東已明白愛可以帶人走出困境,正如小男孩用愛將自己從絕望的床上救回來一樣,故他此時只想用深深的擁抱,為父親加添力量。「道愛」,讓兩父子的未來看得見希望。

「真正重要的東西,只用眼睛是看不見的。

雖然愛令我們傷心絕望,但同樣是愛令我們重新振作。單憑這個擁抱,我就衷心相信,在鏡頭以外兩人的結局,儘管歷盡艱辛,但終究都會是喜劇收場。

如果,在東為蓉清潔下身的那刻,蓉不是說「不好意思,麻煩你了……」,而是換成衷心的一句「謝謝!」,東眼角所流下的,就不會是絕望的溝渠水,而是感人的熱淚;如果,蓉不是被東在混亂和掙扎中誤殺,而是於臨終前安然在床上與他好好道別,東必然不會抱憾一生,更會懷念二人共度的時光。

 

一念無明(3).png

 

無明生垃圾,垃圾生無明

在談下去前,先作題解,電影名字其實源自佛家用語:

「無明」是不明白、不知道、看不清楚、失去智慧的意思。「一念」 指一個念頭,一念生萬念,說的不只是一個念頭,而是不斷堆疊的思想。

有時候我們總是在一念之間執著一些錯的事、追求一些其實我們不想要的東西。堆疊下去,到最後我們有沒有足夠的智慧去看清自己在做什麼、看清世界變成怎樣?這就是一念無明的意思[1]

海因驚惶失措而逃避家庭責任,蓉因不幸而盲目怨恨他人,東因不會解壓而患上鬱躁症……每一個角色,每一個人,都有各自的「無明」。沒有人生來就想刻意傷害他人,某人之所以會傷你,其背後通常都有值得同情的原因。他們往往只是不懂如何去面對問題,如何去處理情緒。

很多人就像一部垃圾車,當車上的垃圾堆滿了,就需要傾倒,有時可能會倒在你的身上。遇到這些事,上乘的做法是一邊微笑,一邊揮手,然後祝福他們。即使未達此境界,至少也不要給這些垃圾污染自己的生活、工作以及愛人身上。人生佔了大半以上的時間,就是要學習應對外界的影響,而其難度之高,不亞於每日大掃除一次。以人為鏡,躬身自省,其實我們的垃圾又處理好了嗎?顯而易見,人們極度容易被污染,然後又非常自然地將自身的垃圾傾倒出去,對象不單是對方,更可能是其他人。於是,我們雖然相愛,卻不斷彼此傷害。

如果,海一早能了解東鬱躁的本質,或許問題已化解了一半;如果,東當日能有智慧舒解心中的鬱結,或許問題就不會發展後續的一半。

回應「應否送親人去護老院、精神病院?」這個命題,劇中有一深刻的對白:「係咪咩野都可以外判俾人?」其實,堅持必定要靠自己去照顧親人,可謂是一種執著。只要當事人有足夠智慧去處理情緒,「外判」或「不外判」,兩者皆可。

結語:當下一念

無論是對他人諒解包容,還是自我的情緒管理,確實絕非易事,然而因著愛,我們還是可以依循「四道」而行,逐小逐小的進步。社會儘管有錯,但人終究要負上撰寫悲劇的責任。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「一念」,是地獄還是天堂,就看當下。

 

備註:

[1]題解時,本文直接引用了以下訪問文章。喜歡《一念無明》的朋友不妨一看,內容頗為精練:

http://www.girltalkhk.com/view1/2017/03/30/f-movie-madworld/

 

arrow
arrow

    青竹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