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坊間有很多關於《一念無明》反映之社會問題的評論,在此不贅。本文嘗試討論電影另一核心主題───因相愛而被傷害後,可以怎麼選擇?
兩段因果、對應的關係
劇中以兩段關係為主軸,一是母子,二是父子。明顯地,兩段關係都存在著愛,因為沒有愛,根本不生恨。然而,當事人非但不懂得去表達愛,更將自己所受的痛苦加誅在對方身上,最終在不幸中延伸更大的悲劇。
先說母子關係:母親呂婉蓉(金燕玲飾)本是千金小姐,卻因命運下嫁卑微的司機黃大海(曾志偉飾)。後來海疏遠她,小兒子又拋棄她,再加上半身不遂及終日疼痛,使其內心充斥怨毒,認為全世界都虧欠了自己。即使大兒子黃世東(余文樂飾)悉心照顧,也絲毫未曾感激,因她認為這小小的補償永遠永遠無法彌補一生的遺憾!患上情緒病的蓉失去了自我,終日打罵兒子,只會把一切憤恨都發洩出來,然而不忿非但沒有絲毫減少,更伴隨她含恨而終。作為照顧者的東,看到血濃於水的母親,在精神和肉體受到的可怕折磨,本來已心如刀割,再加上蓉的惡劣態度,以及不准自己送母親去院舍的偏執思想,最終患上燥鬱症。
再談父子關係:過往因照顧母親,東承受極大壓力。接踵而來的不幸,間接令他痛失愛情,更被關在精神病院。兩年過去,東被接回社會居住,身為精神病康復者的他在社會受盡白眼,既有朋輩厭棄,就業又遇上困難。相對蓉近乎無理的遷怒他人,東有著更合情合理的憤恨理由───這一切都是父親多年來「拋妻棄子」的大錯!逐漸崩潰的東,開始拒絕接納自己的病,不願食藥,深宵坐在播放休台畫面的電視前,日間卻躺在死寂的床上哭泣,慢慢放棄自我。作為照顧者的海,一方面對於情緒病無計可施,一方面又渴望對兒子作出補償,終於跌進不能再逃避的執念漩渦之中,導致心力交瘁,瀕臨情緒病的邊緣。
這兩段情緒病人及照顧者的關係,既有因果關係,也有對應的意味。從因果關係來分析,母親的怨念令兒子患上情緒病,兒子的情緒病導致父親的失常。從對應關係來看,兩段關係有太多共通點。患病的東與以前的蓉一樣,心中充斥負面情緒,泣不成聲,整日怨天尤人,自我陷入一種混亂不清的狀態。往日令東最痛心疾首的行為,現在自己全都做盡。同樣,令人可敬又可憐的,都是照顧者始終不願放棄,誓言堅持照顧到底,最後堅持到連自己都陷入崩潰。縱然,兩段關係互相緊扣,但電影在結尾為這段近乎破裂的父子關係,保存了一點希望。這一點希望因一點差異而生,從這一點差異發展開去,可導致截然不同的結果。我想,近年流行的「四道」生命教育思想,可作箇中啟示。
四道人生。四點差異